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:

13864483567

您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展示

产品展示

UBC卢翊博士AM:多相体系下的生物制造纤维素

来源:欧宝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17 19:10:17

  纳米纤维素材料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通常情况下,纤维素大多数来源于林木资源。木基纤维素的使用,往往需要一个这种先降解-后组装的过程,即从大型的木材开始削减其尺寸,直到微纳尺寸,然后再将纤维素重新通过种种方式组装成特定的宏观材料结构。

  自然界中,很多微生物也可以从糖源中直接合成纳米纤维素,也就是细菌纤维素。中国传统食品中的工夫茶,红酒醋的酿造,马来西亚传统食物Nata-de-Coco,均涉及能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微生物菌群。理论上,细菌纤维素的形成,是一个直接的自下而上的组装过程,从糖源一步到位组装成纳米纤维素的结构,因此这个微生物过程是非常高效的。从材料特性上讲,细菌纤维素更是有着诸多优点,例如高纯度,高结晶度,高拉伸强度,以及良好的生物可兼容性。

  如果要更有效的利用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的全部过程特点,就需要有能力控制细菌活性,让其在指定环境下,一步合成各式可控的纤维素结构。因为微生物合成纤维素是一个好氧过程,所以通常情况下,细菌纤维素是在空气-水界面合成一张平整的薄膜。在本文中,作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液下生物制造概念(图1),利用油相溶解和运输氧气的能力,在油-水界面上控制细菌纤维素的生长。再结合各式多相体系控制水油界面形貌,便可以轻松又有效的,一步合成多种纳米纤维素结构。

  对比在空气-水界面的传统生物制造技术,液下生物制造技术主要有三大优势。首先,油层为细菌生长环境提供了一层物理屏障。实验中观察到,在开放空间中,样品的被污染率显而易见地下降。并且,由于油层可以阻碍水层蒸发,所以液下生物制造可以更有效的保留油-水洁面的原始模版形貌,保证最终纤维素结构的精准度。第二点是,油-水洁面相对于空气-水界面,界面张力更低,所以更容易搭建弯曲的界面环境。由于细菌纤维素使沿着界面进行生长,更稳定的弯曲界面条件是3D生物制造的基础。最后就是,液下生物制造技术,理论上可以和诸多软物质领域技术直接结合,这最重要的包含了乳液模版制造,和微流控技术。

  文中首先验证了驹形杆菌( Komagataeibacter medellinensis)在不同的水油界面体系中,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活性。文章覆盖了四大类最常见的油,分别是全氟烃(PFC),氢氟烃(HFC),硅油类,和碳氢烃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氧气足以支持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过程。PFC油因为其最强的溶氧能力,在其界面上生成的细菌纤维素产率最高。在大类别上,细菌纤维素产率顺序为PFC HFC 硅油类 碳氢类。

  作者选取了F-decalin (PFC油类代表),1 mPa s粘度的硅油,和正十二烷烃(碳氢油类代表)作为标准油相,测定水油界面生成的细菌纤维素的基础性质。从产率、纤维粗细度、孔隙率、拉伸强度等方面看,F-decalin-水界面上生成的细菌纤维素特性,都与常见的空气-水界面生成的细菌纤维素性质最为接近。比较有趣的是,在硅油-水界面上生成的细菌纤维素,其结晶度和机械性能甚至有所提升。从十二烷-水界面得到的细菌纤维素,其各项性能指标都不尽人意。

  文章的最后,作者着重介绍了如何结合液下生物制造技术与多相体系,搭建泛用性多功能3D细菌纤维素结构。实例1为,多层界面诱导,一步合成多层纤维素水凝胶/薄膜(图4a)。实例2为,油包水乳液诱导,生物合成微米胶囊(图4b)。实例3为,水包油诱导,制备可模具塑性的细菌纤维素多孔材料(图4c)。实例4为,与超疏水界面结合,生物制造各向异性薄膜(Janus membrane)(图4d)。

  在文章中,作者主要提及了以下创新点。首先,液下生物制造结束,理论上能结合任意传统多相体系,经过控制水相构象直接生成对应纤维素结构。首先,从结构层面讲,作者展示了经过控制分散相液滴大小,可以直接调控胶囊或孔洞大小。作者还展示了液下生物制造技术和特殊的乳液体系,例如结构液体(structured liquids),还可以拓展出更多的纤维素构象(例如细菌纤维素丝线)。再者,从构建多功能材料角度讲,液下生物制造技术,可适用于包覆各类纳米颗粒。对于纳米颗粒的选择,只需要其可以在水相有良好的分散性,并且不会抑制细菌活性。本文中作者展示了成功包覆磁响应纳米颗粒和有机金属框架(MOFs)。

  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(UBC)的卢翊博士后为本文第一兼共同通讯作者,Orlando J. Rojas教授为通讯作者。文章最新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。

  声明: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作者水平有限,如有不科学之处,请在下面进行留言指正!